深圳左堂雕塑,專業雕塑設計與雕塑制作公司,行業先鋒。致力于金屬雕塑、不銹鋼雕塑制作、鑄銅雕塑制作、鍛銅雕塑制作、玻璃鋼雕塑制作、仿砂巖雕塑制作、石材雕塑制作、泡沫雕塑制作、城市雕塑、園林景觀雕塑、校園雕塑制作等。電話:0755-61610620,網址:m.zsencm.com
來源:新京報| 2015-04-23 02:18:56| |
傅中望將榫卯結構的概念引入自己的現代雕塑。對此,反對聲音認為將建筑結構做成雕塑是很離譜的。而贊同者則認為這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發掘、轉換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三生》&《
《裂變》
錢幣、榫卯雕塑出現代“寓言”
中國現代雕塑歷經30余年的發展是否呈現了自己獨特的面貌,近期開展的兩位當代雕塑家的個展給出了部分答案。日前,“欲望景觀”吳少湘藝術創作歷程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展,而上個周末傅中望“開物”個展也在798泉空間開幕。前者偏重回顧性質,對吳少湘自1982年創作至今的呈現其實也是梳理了一部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而后者更多的則是通過傅中望個體藝術實踐給出當代雕塑在面對傳統與西方時的另一種突破。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行走的財富》
2007年,在吳少湘這件作品中,賈科梅蒂式的人物就開始在大地上行走,這被認為是一個藝術史與當下物質生活關系的寓言式表達。
吳少湘告訴記者,這件作品將鑄造出來的眾多“百元美金”進行焊接,表現的則是關于當代都市生活,尤其是現在的中國現實,“我通過這件作品表達現代人的一種心理,每個人都很忙碌,不穩定,容易碎。為此作品中每個人都不是固體,而是像卡片那樣貼在一起。”
同時,吳少湘還指出,藝術史上行走的人物形象有過很多的表達,包括羅丹、賈科梅蒂等,但“羅丹的創作是寫實的,賈科梅蒂是表現孤獨,而我的則是對商業和當代時尚的諷刺。”
吳少湘 豐富中國現代雕塑的表達
吳少湘被稱為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指出,“吳少湘的創作突破了八十年代初那種具象、現實主義的系統,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出現成為一個界限。他的雕塑把現代主義的抽象、動態因素和超現實主義語言融合起來。”
究竟,吳少湘對于現代雕塑的開拓起了怎樣的作用?“欲望景觀”吳少湘藝術創作歷程展便以此開篇,進而呈現其上世紀90年代及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三個階段的創作。該展策展人徐亮告訴記者,該展將為我們回溯30多年前“85美術新潮”運動的成就提供了一個深度的觀看方式和廣闊的思維空間。通過這個個案性的展覽,大家會看到中國當代雕塑藝術一個客觀、明晰的歷史脈絡。
其中“85美術新潮”時期的作品和歷史照片、文獻部分是此展的重頭部分,呈現了吳少湘《天地》《女性形體》《帽子》等作品。進而,在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錢幣》系列到近幾年關注環保主題的創作,吳少湘都在用創作呈現當下的處境,豐富著中國現代雕塑的表達。
回憶自己最初的現代雕塑嘗試,吳少湘告訴記者,作為第一代大學生,自己與眾多的同學一樣在大二時便對傳統寫實的東西慢慢失去興趣。入學后的第三個學期,學校派其和另外兩位同學進行全國美展的創作,并給了一筆錢、一間教室做工作室,“我們三人當時畫也沒畫,就用美協給的這個錢在浙江、上海跑了一圈,在浙美的圖書室內看到了國外進口的一些美術書籍。我看到了賈科梅蒂的一些黑白照片,很受震撼,當時我連他是誰都不知道。”此后,吳少湘開啟了自己現代風格的雕塑創作。上世紀90年代出國后,吳少湘有感于西方社會中藝術與錢的關系,為此其用錢幣做雕塑對此進行反思,“藝術跟錢的關系是一個被禁錮的話題。西方也是直到杰夫·昆斯出來才把這個問題談開。而回國后,我發現這個問題在國內更嚴重,所以回國后我的部分創作中也延續了這一主題的創作。”
傅中望 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
或許是巧合,近期京城藝壇的幾個大展不約而同地都指向了現代雕塑。4月18日在798泉空間開幕的傅中望“開物”個展,以藝術家對于中國傳統榫卯的當代利用為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藝術經驗。
展廳內呈現了傅中望30多件作品,大部分創作于2014年至2015年,其中包括其2014年年底所創作的幾件大型的榫卯結構雕塑。在傅中望那,將榫卯結構的概念引入自己的現代雕塑創作也起源于“85美術新潮”時期。當時的他對西方現代雕塑特別感興趣,學習借鑒了很多東西,不過此后也發現這些與本土文化并無多大關系,于是開始試圖找到一種既有本土文化背景支撐同時又契合個人的創作方法,其中榫卯結構便給了他很多啟發。
傅中望指出,其第一件榫卯結構的作品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反對聲音認為將建筑結構做成雕塑是很離譜的。而贊同者則認為這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發掘、轉換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對此,傅中望指出,其并不是要繼承傳統而是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很值得開發與利用,這種利用能夠表達當代藝術家的一種文化態度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