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左堂雕塑,專業雕塑設計與雕塑制作,行業先鋒。致力于金屬雕塑、不銹鋼雕塑、鑄銅雕塑、鍛銅雕塑、玻璃鋼雕塑、仿砂巖雕塑、石材雕塑、泡沫雕塑、城市雕塑、園林景觀雕塑、校園雕塑等。電話:0755-27215199,網址:m.zsencm.com
光明網訊(記者 田呢)由中國雕塑學會、中國美術學院、蕪湖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六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于1月14日在蕪湖中央公園開幕。
此次大展參展作品38件,其中李慧星的《融合·匯聚》獲得金獎,劉永剛的《歸》、馮崇利的《竹痕-6》獲得銀獎,卡洛斯·蒙赫的《光之家》、彼得·彼得羅夫的《時間的循環》和閆坤的《有風》分獲銅獎。作品通過主題內涵、形式姿態、語言材料、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
中國·蕪湖“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大展主題從最初強調雕塑語言研究的“創新·超越”,到強調文化與環境關系以營造公共空間的“人文·生態”,再到第五屆強調地域文脈傳承的“蕪湖故事”,制作精良的200多件雕塑作品凸顯的藝術品質與傳播的精神內涵,為蕪湖市贏得中國“雕塑之城”的美譽。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第六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的主題“匯聚·融合”緊貼蕪湖未來城市發展規劃,把握城市脈搏,聆聽市民心聲,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匯聚·融合”是聚集力量,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傳承中轉化,在學習中創新,既是塑造當代雕塑姿態與品格,又是從人文藝術交流與彰顯時代精神兩個層面體現蕪湖之魅,與建設“創新、優美、和諧、幸福”的蕪湖新生活的社會目標融為一體,以創作更多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反映東方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曾成鋼認為,作品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制作材料精良、形式語言獨特和環境展示效果都是大展評獎的重要標準。而蕪湖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對城市發展規劃的要求,使得“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凝聚全體蕪湖人民的共同記憶與精神力量,不斷激發出新的創造,使蕪湖在傳承中鑄就盛世徽韻,在開放中廣迎四海賓朋,在發展中激發生機活力,在共享中實現融匯共贏。
【作品解讀】
金獎:李慧星 《融合·匯聚》 中國
契合此次大展主題,以一縷縷水滴凝固融合成水球最終幻化匯聚成水珠的視覺形象,映記出現代社會如水一般幻化變遷。
銀獎:劉永剛 《歸》 中國
將中國歷代古文字最典型的形態相融合,虛實、陰陽相結合,呈現“歸”之形態,創造一種簡樸之境。旨意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也是歸真返璞的寫照。作品傳達出通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
銀獎:馮崇利 《竹痕-6》 中國
要表述的是文化、生態關系,集中反映了“矛盾、相容、沖撞、共生……”。在自然與工業,傳統與現代“撞擊”中,呈現出有意味的形象,詮釋的是“自然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的永恒主題。
銅獎:卡洛斯·蒙赫 《光之家》 墨西哥
充滿色彩和動感,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詮釋空間、自然和環境,以及物體與空間的關系,重新注入了作者祖先的記憶——一種墨西哥的世界觀。
銅獎:彼得·彼得羅夫 《時間的循環》 保加利亞
以強調結構的形式,形成了不同形態視覺上的匯聚,最終匯聚成了一種豐富、光感且通透的新形態,疊合成了空間的層次,以圍繞結構的圓環形態激起觀者對時間循環的聯想。
銅獎:閆坤《有風》 中國
是一件動感十足的作品,將視覺上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風之姿態刻畫了出來,若有風來,便乘風勢,火趁風威,風助火長。風之姿態集抽象與具象于一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