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堂雕塑 | 2025-05-23 | 分享到:
點擊:38 次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雅婷 張妮 徐劉劉 李潔祎】開欄的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近年來,中國文化百花齊放,在海外也不斷創造出奪目的成績。從本期起,文化教育版將推出“文化出海TALK”系列訪談,邀請不同文化領域的親歷者,講述他們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經驗與思考。
日前,知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青銅雕塑《紫氣東來·老子出關》在俄羅斯國立工藝美術大學落成。該作品是莫斯科首座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主題的大型雕塑,也是中俄文化年系列活動的成果之一。
吳為山長期以來以雕塑為媒,推動中西文明深度對話,用藝術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2005年,韓國建立吳為山雕塑公園;2017年,大型雕塑《孔子》銅像永立巴西庫里蒂巴市政中心廣場,由此,該廣場被命名為“中國廣場”;2018年,大型雕塑《馬克思》像永立德國特里爾馬克思的故鄉;2019年,《百年豐碑》永立在法國蒙達爾紀鄧小平廣場;2020年,《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永立意大利達·芬奇博物館廣場;2021年,《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在希臘雅典古市集廣場揭幕,近3000年歷史的希臘文明首次將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立于其文化核心之地;2023年,《孫文先生像》落成于日本北九州……近日,吳為山接受《環球時報》專訪,以國際視角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度認知,談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一場中西文明的“對話”
環球時報:作為中國藝術家,您如何理解“講好中國故事”?
吳為山:人類文明是多形態的,正因其多樣性,各種文明才各具特色、美美與共,在交流互鑒中不斷融合。而藝術,作為人類心靈的鏡子,不僅能夠映照時代與國家,更彰顯了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通過藝術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在全球產生積極影響,是一項極具意義的事業。
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家,我始終在思考如何通過藝術向世界講述中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人民與中國故事。中華民族是一個厚重而博大的民族,擁有悠久深遠的歷史,這正是我們應當向世界介紹的內容。唯有理解中國的歷史,才能真正讀懂今天的中國。
環球時報:您的很多作品走出國門,在國外很多城市“落戶”,您如何看待雕塑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雕塑能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承擔怎樣的獨特角色?
吳為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對于外國人來說,要在短時間內理解并不容易。若缺乏親身體驗,就需要借助文化載體來溝通與傳達。但文學需要翻譯,書法難以直接理解,繪畫雖具直觀性卻受限于二維空間。而雕塑則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具有強烈的表現力,是一種極具傳播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
作為一名雕塑家,我始終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中國、傳達中國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偉大的時代背景,這是我堅守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我選擇雕塑這一藝術形式,來表達中國的故事。
雕塑具有獨特的“立體性”特征,它以石材、不銹鋼等材料,以凝固的方式,承載藝術家的精神內涵與人文價值。一件優秀的雕塑,不僅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更能體現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它不分語言邊界,跨越時空,激發全球共鳴,這正是中華文明所蘊含的魅力。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雕塑創作。彼時,中國正值經濟騰飛,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在我看來,一個國家如果缺乏精神支柱,是難以長遠發展的。作為藝術工作者,我有責任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與文學家通過藝術形式呈現出來。
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現實人物塑像的傳統。不像西方有達·芬奇的自畫像,也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雕像,中國古代人物如孔子、李白等,大多缺乏確切形象,只能依靠后人理解與想象來創作還原。這種“塑像”的過程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文化傳承與精神重建的過程。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等“對話”系列作品在國際語境中的意義?
吳為山: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不僅塑造了自身歷史,也應為全人類貢獻智慧。在思想領域,孔子、老子等哲人被世界了解與尊敬;在科學領域,祖沖之、張衡等先賢同樣值得國際認可。在創作歷史人物時,我不僅會深入研究他們的思想學說與所處時代的背景,還關注他們的生活環境與精神狀態。這些凝結著中華精神與道德品質的作品,不應僅限于在中國展示,更應走向世界。
然而,在讓這些人物“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要講究一種對話。因此,我確立了一個創作主題——中西文化的“對話”。我選擇世界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進行藝術性對話,并將這些雕像安放于相應國家,以引發文化共鳴。例如,我創作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雕塑,展示了兩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使用不同語言的藝術大師。他們雖然相隔時空,卻共同追求“真善美”,因此能超越客觀世界,構成一種中西文明的“對話”。許多意大利觀眾在達·芬奇博物館廣場看到這組雕塑后好奇齊白石是誰,為什么他與達·芬奇并列。通過這組雕塑,他們了解了中國寫意藝術,也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我還創作了《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如今已落成于希臘。雖然他們相差近百年,但在文明史中這并不遙遠。蘇格拉底的雕像以典雅莊重展現出古希臘哲學的深度與風格,而孔子的造型則充滿中國寫意藝術的神韻。兩人同處一地,象征著中西哲學精神的交流與共鳴。
環球時報:您認為這些雕塑作品能夠“走出去”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吳為山:到今天,我創作的600多尊雕塑已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家。這些雕像能“走出去”的原因有4點:第一,這些歷史人物給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次,中國的經濟發展使世界對中國更加關注;再次,這些作品包含了與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表達方式;最后,這些雕塑的選題具有超越歷史、面向未來的“對話”價值。
館際協同體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環球時報:您對未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有怎樣的期待?
吳為山:作為在全球具有深遠影響的大國,中國必須在新時代中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將該理念落實到文化與藝術交流時,應當以真誠推動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情感之間的融合。這是我們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只要我們堅持去做、用心去做、長久地去做,就一定會產生影響。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美術館也在國際交流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與實踐。我們成立了“絲綢之路國家美術館聯盟”和“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并在兩個平臺上舉辦了大量展覽,把中國的壯美山河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呈現給世界。
環球時報:您提出“館際協同+數字化”策略,能否舉例說明如何通過技術提升文化傳播效果?
吳為山:“館際協同+數字化”策略的核心,是讓博物館和美術館相結合。博物館的作品主要是歷史的經歷,美術館的作品主要是當代的創造,所以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體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國美術館聯合全國多家博物館共同策展,展出了書法、雕塑、繪畫等珍品,有的展覽我們也開發了數字展廳、視頻講解、線上導覽,讓全國乃至海外的觀眾都能“在線游展”。中國美術館現在正在展出的“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就很受觀眾喜愛。這種協同,不是簡單拼展品,而是理念和平臺的共享,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共建。數字技術就像橋梁,把千年文明接到每一個人的指尖。
傳播中國文化,要因地制宜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目前面臨著哪些挑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吳為山:中國文化“走出去”,今天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充滿了挑戰。我們不能只把“文化傳播”理解成單向的“輸出”,而是要讓文化走進對方的心里。
中國文化的傳播應該是一項全民參與、立體化推進的事業,需從多個方面展示。首先,從時間維度來看,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文化成果歷來受到重視。但同時,我們還需要將當代中國的時代創造向世界展示。中國是由一個歷史、現在和未來組成的長河,不僅要重視它的上游,也要重視它的中游和下游,特別是奔向人類文明大海的未來愿景。
其次,要通過對中國的人物展示,呈現中國的歷史,以人民為中心的敘事方式講述中華文明史。
再次,不要放棄對我們的現代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宣傳,也不要認為西方國家會對此有所抵觸。我們的紅色文化中蘊含著人民精神和深層的價值力量。例如,紅軍長征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意志,這種精神早已被世界廣泛認可。在傳播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時,我們也應當傳播雷鋒精神。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翻譯哲學、文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把中國的各類藝術成果傳播到世界。
最后,在傳播手段方面,我們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文明發展、歷史傳統和社會現狀,調整內容、形式和方法,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環球時報:談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您對中國年輕藝術家有什么建議?
吳為山:年輕藝術家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深入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如果對本國文化一無所知,僅僅在傳播方式或藝術形式上做改變,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的底蘊和精神必須通過真正的理解和吸收才能有效表達。
其次,走出去并不是單向輸出。年輕藝術家還應主動了解世界,熟悉所傳播國家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政治制度、歷史傳統以及社會情況。如果對他國一無所知,就貿然傳播,很難被真正理解和接納。
最后,年輕藝術家還需加強自我修養,關注文化精華的提煉,努力創作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因為每一位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每一件走向世界的中國作品,都代表著中國形象。哪怕是在短暫的接觸中,也可能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一張“名片”。還可以通過共建服務平臺,打造更具中國特色的傳播渠道,增強文化輸出的整體效能。